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国内配资公司排名,主力资金净流出3974.98万元,占总成交额11.61%,游资资金净流入77.58万元,占总成交额0.23%,散户资金净流入3897.4万元,占总成交额11.38%。
零售巨头踏入同一条河流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回顾2024年的国内零售业,“变革”成为大大小小玩家的共同命题。山姆拓店冲刺“千亿”,胖东来“爆改”传统商超,叶国富入主永辉,阿里谋求出售大润发……一系列行业大事件引人注目。
作为零售业热门分支之一,即时零售行业也有了新变化。将效率推向极致的前置仓、闪电仓等模式,日益受到商家青睐。
仓店是即时零售的一种新形态。商家在人口密集区域设置中小型仓库,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入库商品,取消线下购物功能,专供线上订单;消费者通过手机下单后,骑手接单、前往仓店取货,通常1小时内即可送货上门。
不同零售企业进入仓店的模式不同,比如山姆、京东、盒马等巨头自营下场做前置仓,名创优品、卜蜂莲花、屈臣氏等则通过加盟美团闪电仓等平台仓切入。不同“仓”的经营模式略有差异,但运转逻辑有相似之处,都是以空间换效率、以距离换体验。
过去一年,山姆、京东七鲜、盒马、名创优品等玩家均围绕“仓”大做文章。
山姆是现阶段前置仓赛道的“头号玩家”。据沃尔玛2025财年三季度业绩显示,山姆中国前三季度净销售额已攀升至152亿美元,相当于人民币约1000亿元。早在9月初,沃尔玛CFO雷尼在第二季度业绩会议上就曾指出,会员增长拉动中国区销售额双位数增长,其中约50%的销售来自线上渠道。当前山姆在中国市场有超过500个前置仓,市场人士分析,山姆前置仓整体销售规模为行业最高,其利润率表现也是行业最优。
盒马四年前初次试水前置仓铩羽而归。今年8月,它在上海重启前置仓模式,宣称将以前置仓加密服务半径,服务盒马鲜生店暂时覆盖不到的区域。
京东今年初将即时零售定为2024年三大必赢之战之一,旗下的七鲜超市9月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。11月初,七鲜与前置仓融合,形成“线下超市+自营前置仓+电商平台”相结合的即时零售模式。
名创优品则在入股永辉20天后,于10月中旬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,计划年内上线超800个闪电仓形态的“24H超级店”,全天候提供即时零售服务。叶国富对这一合作寄予厚望,希望让即时零售成为“名创优品国内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除了上述企业,国内主要零售商——如物美、永辉、天虹等——均已涉足即时零售。就连中石化也凭借旗下逾2.8万家易捷便利店入局,通过布设闪电仓形式的“仓店”,在多个即时零售平台上线易捷速购。
大型零售企业的示范效应,带动一大批中小商家乃至个人踏入同一条河流。成本低、启动快的仓店模式,成为众多小玩家的首选。投资几十万元甚至几万元开设一家仓店,几个月就能回本、持续创造利润,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零售“小白”颇具吸引力。
今年以前,在行业红利的助推下,大公司的即时零售板块风生水起,体量飞速增长;不少入局早的小商家也从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赚得盆满钵丰。
但过去一段时间,即时零售赛道的显著变化是,大玩家继续攻城略地,中小玩家方面,模式同质化和供给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,再加上自身专业能力不足、资金资源薄弱,利润空间逐渐收窄,不少试图赚快钱的“小白”已经出局。
即时零售经过数年的发展迭代,市场参与门槛大幅提高。在“小白”面临优胜劣汰的同时,山姆、京东、名创优品等大玩家仍在做大和切分蛋糕,而大型连锁零售商正成为全行业供给的主要来源。
在即时零售仓店模式的起步阶段,除了大型连锁零售品牌试水,中小乃至“小白”商家也纷纷入局,行动速度甚至比大玩家更快。
作为主流仓店模式之一,美团2020年开始试点平台模式的闪电仓,尝试在保留即时配送高时效性的同时,以差异化的货盘配置,解决“商超+闪购”模式的供需无法完全匹配的难题。
经过一年多的试水,美团2021年正式推出闪电仓。由于中小商家对于闪购等即时零售玩法十分熟悉,当闪电仓推出后,不少人第一时间抢先入局,并顺利吃到第一波红利。
中小商家青睐闪电仓,与这一模式的轻资产、轻运营特性直接相关。
由于舍弃了线下销售,闪电仓可以在更小仓库内存放更多SKU的商品。以快消、百货类闪电仓为例,一座闪电仓可以放下4000~5000个SKU,显著高于传统零售店。对于商家而言,这意味着房租成本大幅下降。
此外,闪电仓只做线上生意,无需考虑线下引流,且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快速调整货盘,动销、周转和利润表现优于传统店铺。
但随着商家生态的不断扩大,即时零售的供给开始出现饱和甚至过剩的迹象,供给侧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。
首当其冲的,自然是那些不懂零售、缺少资源、资金薄弱的“小白”玩家。他们大都并非零售行业出身,被快招品牌的宣传所吸引,斥资入局、试图赚快钱。
在整个即时零售行业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时,他们尚可获得可观回报;但当大玩家纷纷入局、中小玩家急剧增多后,“小白”的短板被放大,进而拖累经营状况。
经营手法不专业、供应链能力不足,是“小白”入局即时零售的通病。当周围几公里内的对手越来越多时,他们面临订单下滑的压力,往往只能通过“卷”价格参与竞争;但这样的价格战显然不会有真正的赢家,反而加速了“小白”的出局。
目前,在美团、饿了么、抖音等平台上,仍有许多中小商家从即时零售赛道淘金。但与此前相比,商家们普遍变得谨慎,不少原本积极开仓的商家放满了步伐,不再扩张;一些亏损商家则在寻求清盘转让。
一部分中小商家和“小白”商家淡出,是即时零售行业发展的必然。
一位即时零售从业人士向字母榜(ID: wujicaijing)表示,在当前市场环境中,以仓店模式参与即时零售的中小商家要想持续盈利,需要更精细地控制成本,比如选址更靠近订单密集的居民区,选用更小、更经济的仓库,及时调整货盘、保证单件利润,等等。此外,商家还需要具备线上流量运营能力,尽可能提高线上营销的投入产出比。
行业观察人士认为,一个行业从萌发走向成熟,必然伴随供给侧的更迭洗牌。之前一段时间,中小商家在快招品牌的鼓动下大举入局;如今,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正在促使一部分难以适应环境的“小白”退场,这既是商业生态的自然循环,也是供需再平衡的过程。
“目前来看,仓店可能已经不那么适合‘小白’去做了。”上述人士表示,“2024年之后如果还想入局,要么是大品牌、大连锁,要么是有足够多的经验的老商家,才有机会跑出来,形成规模。”
中小商家经历优胜劣汰的同时,山姆、名创优品等大型零售商加速布局即时零售,并利用其规模、资金和资源优势攻城略地。
在切分即时零售蛋糕时,大多数中小商家初期只能开出一两家店,积累一些利润后才能逐渐扩张。相比之下,大玩家可以后发先至,短时间内开出数十家乃至数百家店,覆盖全国,形成规模效应。
此外,大型零售商坐拥充沛的现金流,能够拿出一些爆款SKU充当引流商品,比如一分钱的可乐、桶装水等,再靠其他高利润商品获利。这让他们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,可以依靠结构化的价格优势,形成对新老消费者的虹吸效应。
以山姆为例,作为沃尔玛旗下的高端零售品牌,它从2018年起开始试点前置仓,并入驻京东到家,以“门店+云仓”提供极速达服务。截至目前,山姆在全国设有超500座前置仓,规模居于行业前列。
六年间,通过在主要城市开设数百家仓店,山姆获得丰厚回报。
2023年,山姆中国销售额约为800亿元,线上销售额占比47%。2024年前三季度,山姆中国销售额增至约1000亿元,大幅超越去年,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至55%。其中,以云仓为依托的极速达订单占山姆电商订单量的约70%。
不久前,山姆中国管理层更迭,一手打造了极速达的文安德(Andrew Miles)将于明年1月退休。但山姆仍将重点发展极速达,计划在更多城市开出更多门店和云仓。
大型零售商入局即时零售,依靠此前沉淀的资金和资源迅速扩张,这套打法并非山姆所独有。
零售龙头企业永辉在接受胖东来“爆改”之外,同样重视即时零售,试图以“仓店合一”快速完成布局。它在2022年提出这一概念,到了2023年8月,即在181座城市改造完成652家仓店一体型商场,发展速度颇为亮眼。
除了布局速度快,供应链能力是大型零售企业落子即时零售的另一个筹码。
名创优品素以研发和生产能力强著称,门店SKU总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迭代。今年1月,当名创优品开出首家闪电仓“24H超级店”时,它没有照搬常规门店的货盘,而是另起炉灶,与美团合作研发新的货盘。
图源:名创优品官网
目前,名创优品闪电仓的SKU主要面向出行、清洁百货、美妆个护、数码配件、礼赠等场景,大单品包括一次性浴巾、内裤、床单、马桶垫等,闪电仓与常规门店的商品差异率达到70%。
相比之下,中小商家很少有机会影响上游供应链,只能在品牌商提供的货盘中挑选SKU,对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慢得多。
事实上,这种供应链能力的巨大差异一直存在,但由于不同商家的定位不同、客群不同,直接冲突并不明显;但当大大小小的供给方一同踏入即时零售的河流时,供应链能力差距被更快的销售节奏放大,进而加速行业供给侧的洗牌。
目前,即时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在快速增长。
根据商务部研究院电商所发布《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(2023)》,近年来,即时零售一直保持50%以上的年均增速,2022年市场规模达5042.86亿元,预计2025年将达到2022年的3倍,也就是1.5万亿元以上。
市场规模扩大的背后,是大大小小的商家对于增量场景、用户和订单的渴求。
尽管在服务形态上与电商快递颇为相似,但即时零售满足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。它更适用于特殊、紧急的细分场景,比如外出旅游时需要购买一次性马桶垫,或是凌晨时分需要个护用品等。对于商家而言,在这样的场景下,消费者往往对价格不太敏感,更注重是否有货和配送速度,利润空间更充裕。
同时,即时零售能够拉动非日用品、非百货类SKU的动销,带动商家货盘的周转率。对于多平台、多模式经营的商家而言,即时零售并非切分原有的进店和线上订单,而是针对新场景,满足新需求、制造新订单。
除了体量持续放大,即时零售行业“强者愈强”的马太效应也开始发威,在山姆等玩家的身上,这点体现得尤为透彻。
目前,即时零售的供给构成中,大型连锁商家和中小商家均占据相当大的比重。但随着大玩家依靠资金、资源优势持续布局,其在整个市场供给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。
另一方面,中小商家提供丰富供给,并对大玩家难以完全覆盖的区域进行填充。长期来看,他们仍将在即时零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;但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,一些实力薄弱、不够专业的“小白”玩家将面临出局。
供给侧的结构性变化,是即时零售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。
自诞生之日起,即时零售始终面临一个天然矛盾:本地供给无法完美匹配本地需求。这是因为,在行业发展初期,即时零售的参与者多为中小商家,比如社区超市、夫妻店等;他们虽然贴近消费者,但SKU局限于热门品类和商品,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,服务场景较为有限。
经过几年的摸索后,即时零售发展出仓店模式。仓店舍弃了门店功能和线下销售,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SKU密度,从而在同等面积下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商品供给,对于本地需求的匹配和满足率也就越高。
仓店解决了单位面积SKU的问题,但一座仓店的商品是否丰富,仍然取决于操盘商家的综合实力。商家资金越丰厚、供应链越强韧、专业度越高,就可以使用更大的仓储面积、入库更丰富的商品,并根据需求变动实时调整。
在这一逻辑下,即时零售注定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。
一座由大品牌经营、SKU上万的大型仓店,显然要比“小白”经营、SKU只有两三千的中小型仓店更有机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。此外,大型连锁商家大都拥有独特的供应链体系,以及自营产品研发能力,这在降低成本的同时,也建立起了品类和SKU壁垒。
在仓店模式驱动下,即时零售仍是利润丰厚、想象空间巨大的潜力市场。但随着大玩家的纷至沓来,以及中小商家供给饱和乃至过剩,供给侧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洗牌,专业供给加速取代小散业余。
零售作为一门古老而新颖的生意,从来不是机会主义者的乐园。山姆、胖东来、名创优品等连锁零售企业的成功,证明了打磨基本功、回归本质的重要性。而即时零售行业的供给侧洗牌、不合格卖家的自然退场国内配资公司排名,也再一次体现了零售这门生意的“冷酷”之处。